王祖寶- 千錘百煉 鐵變成鋼——香港鑄造業近代發展史之行業精英專訪系列三

〔信息編號:NewsNo2514  發佈日期:2011-12-8  資訊來源:www.diecasting.org.hk〕

 

------祥興鑄造有限公司自1958年創立以來,無論在事業上的發展或是對業界以至對社會的影響,都是有目共睹。創辦人王祖寶先生及經營者王展新先生與王肇新先生父子兩代人,在過去50多年的歲月裏,一直專注在一個不見經傳的冷門行業,默默耕耘,努力打拼,同時亦為推動行業發展付上一份棉力。在企業成長過程中,曾經歷過不少風和浪,最終都能一一克服下來,茁壯成長。

http://www.diecasting.org.hk/lxlweb/uploadfile/20111208/20111208184919318.jpg
王祖寶先生(左) 與 王柏先生(右) 攝於2011年4月


------獨具慧眼 處處敢為人先
------大多數香港鑄造業界的老前輩都是當學徒出身,具創業精神者,在師傅處學好了本事,就會出來闖蕩世界及自立門戶,但祥興創辦人王祖寶老先生卻沒有經歷過在本行學師的階段。回想起來,在1948年,只得18歲的他從無錫來到香港,當時上海紡織業是全國最興旺,但由於國內政局不穩,很多大資本家,包括從事紡織業的商家紛紛將生意遷移到香港,王老先生也是正值這個時期通過招工孑然一身從家鄉來到香港,進入紗廠工作,在紡織界打滾了十多年。
------王老先生自覺當時紡織廠能在香港到處開花,紡織機器一定需要零部件配套,藉著自己對機器方面的知識,便嘗試創業,毅然半途出家,與大舅鄔其祥先生共同創立了祥興鑄鐵廠,即祥興鑄造有限公司的前身。憑著他過人獨到的眼光和敢為人先的魄力,不斷努力創新,經過數十年經營,祥興終於成為香港鑄造業界具代表性的企業。
------王祖寶的兒子們談到父親時,敬重之情溢於言表。王老先生並沒有像許多創業者一般,要求子承父業,期望下一代做守業者,他反而讓後代有選擇空間。兒子們卻因為自幼對祖業懷有濃厚感情,自願投身入行。
1987年,小兒子王肇新從國外回港,在其他行業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加入祥興,到了1991年大兒子王展新也相繼從國外回來助陣。新血加盟會以另一種眼光審視企業,他們引進現代化管理模式,建議將公司運作轉向電腦化,使古老企業煥發光彩。當年電腦價格不菲,父親同意添置器材,在鑄造行業算是最前衛。初期主要是把一些資料例如單據和財務報表等,用電腦系統進行文書處理及會計運算。到了2003年,為了配合業務發展,進一步為公司度身訂做及開發了一套由採購、生產、銷售、庫存到會計一條龍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。所謂ERP是英文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的簡稱。由於早期已打下了良好的營運基礎,公司得以順利過渡為高度電腦化經營模式,期間並沒有遇上太大的障礙,像這樣一蹴即就的成功例子是比較鮮有。

------創立品牌 提升企業形象
  祥興初期是因應市場需要,主打機械配件,後來建築業漸趨蓬勃,便轉為生產鋼窗、鑄鐵排水管及配件等產品。70-80年代,國內還沒有對外開放市場,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汶萊等東南亞國家要進口較高質素的鑄鐵管道產品,香港是不二之選的供應來源,祥興是一家在中港同時生產此類產品的專業化廠家,故能滿足他們的需求,知名度亦開始向海外伸展。80年代開始香港建築業漸趨興旺,房地產發展正當其時,地產商要保持樓宇質素,必須尋找有信譽之供應商。祥興也正因為堅持品質是企業的使命和信念,得到各地產商及政府建築署和房屋署青睞。憑著品牌效應,企業發展遂向前邁進一大步。
------除了不斷改良產品設計及提升生產效率,同時亦致力於建立自家品牌,還在外觀設計方面加大了研發力度,祥興於1988年為自家品牌“ ”申請成為註冊商標,有效地提升了企業的知名度及形象。要達到這些目標必須具前瞻性的眼光,使產品和品牌獲得業界認同,同時亦為日後拓展國內外市場奠定了扎實的根基。一般鑄造廠都缺乏開發產品的能力與手段,祇有採取代工形式生產。光是做配套是不可能打出自家品牌,加上沒有最終製成品,更無法直接面對市場,祇能賺取中間微薄的加工費。由於祥興持有自家品牌,因此能吸引終端客戶直接上門訂貨,無形中擴大了銷售網絡。

------順勢而為 拓展國內商機
------祥興一貫的經營宗旨是以優質出品和誠信待客,故此贏得用家信賴,業務得以快速發展,規模亦日益壯大。創業初期工廠位於九龍元州街海傍,即今日的元州邨,暴動後遷往大窩坪,及後因政府要征收該土地作發展用途,經地產商開發,成為今天的帝景峰,至1987年再搬到現址元朗屏山。90年代初開始大力更新設備,加快了機械化的應用,減少人手操作。直到1998年才正式結束本地生產,將所有設備遷移到國內。
------祥興將生產線北遷,只留下銷售、前期開發和後期作業繼續留在香港。遷到大陸主要原因是與本地工源缺乏,原材料多來自大陸,以及香港政府政策令人失望有關。1997年,正值香港回歸祖國,祥興毅然投資巨額,建造了現時香港碩果僅存的一條完全符合環保署要求 - 指定工序的熔鐵爐煙囪,在前景毫不明朗的情況下,仍然希望盡上最後一分力,將鑄造業的命脈繼續保留在香港。可惜在農曆新年前大掃除時清理熔爐,一時疏忽產生了黑煙,被突擊巡查的環保署人員發現,不問情由就告上法庭,結果被定罪及判罰款。經過此次打擊,覺得繼續留在香港並無前景可言,於是決定把工廠搬到國內。
------其實早在60年代末,祥興已經開始與湖北、廣東等地的鑄造廠家合作,國內廠家一直都以代工形式生產及供貨,彼此間都有著較密切的合作關係。原先國內拍檔並沒有打算使用自動化設備,因為當時國內勞動力仍是比較充足,工資相比今天還是偏低,故對應用機器化生產的積極性並不強烈。祥興把香港的生產設備搬上大陸,引進了機械化,學習國外成功經驗,最終令國內合作夥伴欣然接受。和國內的合作變成了合資,企業也藉此契機有了質的改變。
------祥興提供資金、設備、模具、技術,當然還有品牌,雙方以供銷模式經營。香港總部主要做物流、倉存、設計、開發、接單及售後服務。現時國內的合作伙伴發展良好,在多番改造生產模式及全面引進外國自動化生產線後,不但有效地提升了生產規模,同時大幅度削減對勞動力的依賴,減少在人力資源方面之投放,從而降低生產成本,經過多年努力,終於成為當地鑄造業的表表者。

------不斷求變 勇攀技術高峰
  建築物排水系統所用的管道材料曾經歷過一段漫長的進化過程,以鑄鐵管為例,從最初以手工砂鑄,70年代進化至連續式鑄造,到了90年代中期發展至以離心鑄造生產,大大提升了產品質素。於1994年,祥興成功入股振亞發展(1950)有限公司,振亞是一家供銷鑄鐵管道產品的專業化公司,也是“鑽石牌”獨家總經銷,在本地市場一直佔有主導地位,通過原來的生產網絡,成功地開發出離心管,從此改寫了鑄鐵管的命運。祥興憑著其獨到眼光,在這次併購轉型中佔盡了商機,使業務再次邁上新里程。

------鑄造不滅 前景可期
------由於幹鑄造這一行確實是很辛苦,工作環境欠佳,勞動強度高,年輕一代多不願意入行,因而導致本地鑄造業式微。而國內情況已是亦步亦趨,隨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,經濟高速增長,連帶就業機會自然增多,打工一族都不願意參與體力勞動工作,因此勞動力要求較高的行業同樣也面對著薪火相傳的考驗。以前幹厭惡性行業掙不到錢,如今在國內已經起了巨大的變化,時至今日,鑄造工人的收入並不比一般大學生低。隨著高通脹及各行業出現人手短缺,現時熟練的鑄造工人每月平均工資已達5000多元,並有持續上升趨勢。
------反觀香港,要維持本地生產,由於成本過高,價格上無法與國產貨競爭。在香港要經營一家工廠,談何容易,光是場地就沒法和國內相比,加上缺乏勞動力,政府環保政策又苛刻,試問誰會願意將資源投放在這裏呢?現時國內市場已成規模,全國各地鑄造廠至少也有成千上萬間,但要從中脫穎而出就非付出努力不可。成功不是偶然,要靠天時、地利、人和。同時必須有長遠的眼光,勇於開拓,祇有創立自家品牌及終端產品,才能有機會做市場領導者。
------王氏兄弟談到企業的延續問題時,十分坦然和開放。當年父親並沒有強迫兒子接班,後來兒子對企業創新感興趣,才無心插柳將公司接手下來。因此,他們亦會保持同樣心態,覺得放手也是一種很好的轉型方式。祇要有合適對象感興趣接棒,就應將資源及利益重新分配,固步自封反而會扼殺了企業的長遠發展。這正如祥興開業初期是生產紡織機零部件,後期因經營環境改變,紡織廠都紛紛搬到國內和其他東南亞地區,但這並不代表從此就沒有了紡織這個行業,只是這行業無法在香港立足而已。市場和需求不斷在變,身為百業之父的鑄造業也必須把握時機,與時並進。只要有工業,要用到機器,加上基礎建設需求,鑄造業是絕對不可能缺少的,問題祇是在那處生根、發芽、開花而已。反觀今日中國,已經成功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鑄件生產王國,這就是最佳的例證。

------心懷感恩 惠澤社群
------王祖寶一直以“知識就是力量”作為座右銘。有感父輩的教導,一個成功的人一定好學,王氏兄弟以父親名義成立了“王祖寶基金會”,奉行“惟德是馨”的祖訓,以“祖蔭後人,寶澤社群”為宗旨,設立助學金,鼓勵那些想讀書又遇到一時經濟困難的香港學生。王氏家族兩代人希望能以一顆熾熱心,將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精神,繼續承傳下去。

 
© 2009, Cheung Hing Foundry Limited